白術種植有妙招
白術是菊科蒼術屬的一種植物,單葉、狹長,花紫色,頭狀花序,以根莖入藥,別名術、冬術、浙術、種術、祁術等。昔為中國浙江特產,現安徽、河北、福建、湖南等省都有栽培。白術高產如何做好施肥管理呢?
一、選地整地
白術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,以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好,而不宜在低洼地、鹽堿地種植。育苗地宜選擇肥力一般、排水良好、高燥、通風涼爽的砂壤士,深翻20厘米,耙平整細,作成1-1.2米寬的畦。大田宜選擇肥沃、通風、涼爽、排水良好的砂壤上,忌連作。前作收獲后,深翻20厘米,作成寬l-1.5米的畦。
二、選種育苗
(1)選種:辨別種子真假,白術新種子偏紅有絨毛,表面光澤斷面清晰,中間芽胚有一粉色狀線。
(2)育苗浸種:播種前先在25℃-30℃溫水中浸一晝夜,這樣可提前2-3天出苗。育苗春秋均可。秋季育苗,則次年移栽。一般春播在3月下旬至4月上、中旬,地溫12℃以上為宜,在整平耙細的畦面上橫向開溝條播。
三、栽培技術:
(1)選好種苗:應選取頂端芽頭飽滿,根系發達,表皮細嫩,頂端細長,尾部圓大的根莖作種,按大小分類,分開種植,可使幼苗整齊,便于管理,提高產量。
(2)栽種時間:要根據當地氣候、土壤與耕作制度而確定移栽期,從12月下旬開始到次年4月上旬,以早栽為好,早下種的先發根,后長芽,根系發達長勢旺盛,耐旱抗旱性強,產量高,而種的太晚,因氣溫升高,先長芽后長根,根系發育不良,產量較低。
(3)栽種方法:有穴栽和條栽,種植密度視土壤肥力與肥料條件而定,適當密植可提高產量,每畝基本苗為8000-15000株,用苗40-60千克,按行距23-26厘米,株距13-16厘米。
四、施肥技術
白術的需肥量大,平衡施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, 減少面源污染,增強白術抗病性。通過配方施肥試驗,得出中等肥力田每畝的**佳施肥量為氮23 kg、磷12 kg、鉀16 kg,其中氮50%作種苗肥、50% 作蒲肥,磷100%作底肥或種肥,鉀70% -80%作種苗肥、20% -30%作蒲肥,增產效果顯著。
1、基肥:
高效必須要高產,高產必須有足夠的肥料投入做保證,因此要想白術高產高效,必須施足底肥。一般在播種前一個月深翻炕垡、疏松熟化土壤。播種時畝施100 Kg生物有機肥、紅四方優質硫酸鉀復合肥(20-10-18)50Kg或相近配方硫酸鉀復合肥50Kg。肥料撒于地表后,結合整地用旋耕機將其翻入土中,使肥料與土壤混合均勻。
2、追肥:
白術生育期長,為220天-240天,應按照基肥足、苗肥輕、蕾肥重的原則。齊苗肥在5月上旬撒施,施用紅四方硫酸鉀復合肥(20-10-18)20kg/畝;摘蕾肥施用尿素30 kg/畝,施用摘蕾肥時,氮肥占總氮的60%左右,宜分2次施用(分別在7月上旬和 8月中旬),做到前輕后重。白術噴施葉面肥能顯著提高產量,宜在苗期施用紅四方氨基酸葉面肥,分別在5月上旬和下旬各噴施 1 次。
五、田間管理
1、中耕除草:一般進行3-4次。幼苗出土后及時除草,**次中耕要深,以后幾次要淺中耕。5月下旬植株封行后,不再中耕,株間雜草用手拔。大雨過后,及時排水鋤松表土。
2、排灌:白術怕澇,土壤濕度過大易發病。4-6月雨季,及時清理畦溝,排水防澇。8月以后根莖迅速膨大,需充足水分,遇干旱要及時澆水,保證水分供應。
3、摘蕾:摘除花蕾,減少養分消耗,促使營養物質集中于根部,白術在7月上、中旬至8月上旬出現蕾,尚未開花時,分3-4批摘完,動作要輕,一手捏住莖,一手摘蕾,雨天或露水未干不能摘,以防病害侵入。
4、留種:宜選生長健壯,葉大,分枝少的植株,留頂部發育飽滿的大花蕾5-6朵,其余的蕾摘除。于11月上旬,當植株基部葉片萎黃,花內冠毛顯露時,收割全株,除去根莖作藥材后,扎成小把,置于通風陰涼處晾干,隔1個月取下脫粒,揚凈雜質;放通風干燥處貯藏。
六、病蟲害防治
白術病害主要有根腐病、白絹病、立枯病、鐵葉病,蟲害主要有蠐螬、金龜子、蚜蟲等。在病害防治上,以預防為主 ,在做好農業防治的基礎上做好化學防治 。
七、加工
挖出的白術先除掉泥土,剪去莖稈,再運回加工。白術可以曬干,也可烘干。
曬干的白術稱為生曬術,日曬過程中需注意經常翻動,確保干燥均勻。烘干的白術稱為烘術,烘干時注意初始溫度不宜太高,以不燙手為宜。烘4-6 小時后需上下翻轉1遍,使其受熱均勻,并使干燥的須根自然脫落。烘至8成干時取出堆積發汗7-10 天,待內部水分外滲、表皮轉軟后再烘至足干,并將殘莖和須根搓去。
白術以個大肉厚、無高腳莖、無須根、堅固不空心、斷面色黃白且香氣濃郁者為佳。一般畝產干貨200千克,高產可達300-400千克。